此网站为尚新闻-蓝色清新版演示网站,此处文字请后台 系统基本参数-站点设置 修改!
广告
广告
广告
广告
当前位置:先行资讯网 > 科技动态 > 寓见事件,正在成为银行和助贷机构合作的分水

寓见事件,正在成为银行和助贷机构合作的分水

2019年11月20日 科技动态

1

近日,长租公寓“寓见”爆仓,引发了一系列事件。

曾经的投资方雷军,备受指责。

而寓见背后的资金方华瑞银行,也深陷“维权之路”。

“华瑞银行声誉折损,相关的负责人也会被波及。”银行资深人士赵峰称,整个银行业受此事触动颇大,和助贷机构的合作,变得无比谨慎。

“我们银行开始自查现在合作的助贷机构,暂缓一切合作。”某银行北京分行的风控负责人称。

寓见事件,正在成为银行和助贷机构合作的分水岭,银行变得小心翼翼,助贷机构步步艰难……

01 寓见风暴

10月16日,上海寓见公寓传出爆仓的消息,但谁都没想到,这件事件将加深银行和助贷机构的罅隙。

“华瑞银行和寓见合作不深,但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,被媒体大量曝光。”华瑞银行的一位员工透露。

也有不少银行人士称,这样的恶性事件出现后,相应的负责人难逃“下台”或“引咎辞职”的命运。

据悉,华瑞银行只是寓见合作的资金方之一。 

不少租客透露,他们也从建行、浦发银行办理了分期。

也就是说,寓见波及的银行,远不止华瑞一家。

“从上周开始,寓见的事件就引发了银行业的高度关注。我们特别开会讨论了这起事件,高层指示,要警惕和助贷机构的合作。”赵峰称。

已有银行作出了反应:某银行北京分行的风控负责人称,他们把已合作的助贷机构都进行了一次“风险核查”,“在出最后的结果之前,所有的合作暂缓”。

不少银行人士透露,寓见事件,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02 打回原形

2017年金融科技崛起之后,就和传统金融机构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模式——助贷。

这个模式是怎么运转的?

金融科技公司给资金方提供获客、风控,甚至催收,资金方只需要放款。

而前者可以收取一定的服务费,或者赚点息差。

比如一些银行会和现金贷公司合作,现金贷利用APP去获客,并进行整套风控,而银行负责放款。

在早期,这个模式就演变得有点“畸形”。

金融科技公司为了拿到资金,都愿意“兜底”或“保底”。 

“而银行,也开始犯懒,完全接受这种简单粗暴的合作方式。”四大行之一的某银行消费金融风控负责人和树称。

可是,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根本没有金融牌照,“只是一个工商注册的科技公司,怎么能给金融兜底?”和树称,这样的模式,风险极高。

这些高风险操作,很快也被监管注意到。

去年12月1日,监管发布《关于规范整顿“现金贷”业务的通知》,对助贷模式有了新的监管标准。

在这个监管文件之后,业内普遍觉得,监管对于“助贷模式”并不看好。

据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透露,监管并非不看好助贷,而是要求在这个模式上,加上两层风险隔离。

首先,不允许银行风控外包。 

“意思是说,银行不能直接给助贷机构推过来的用户放款,应该再进行一次风险过滤。”和树称。

第二点,就是不可兜底。

“需要引入担保和保险这样的第三方机构,这样虽然会增加一些成本,但能再进行一次风险隔离。”和树称。

“而监管层也认为,助贷是金融科技赋能传统金融的最好的合作模式。”前述知情人士透露。

但监管之后,很多银行曲解了“上意”,觉得监管是不鼓励金融科技和银行的合作。

所以,大量的银行终止了和助贷机构的合作,特别是现金贷平台。

两者的蜜月期结束,进入了冷却期。

03 合作遇阻

尽管双方关系进入冷却期,但依然有一些大胆的城商行、小银行,继续和助贷机构合作。

租房、教育、医美这些知名的场景分期,因为有场景,甚至有资产,所以和资金方合作方面受到的影响,远没有现金贷大。

但此时,结束黄金发展期的金融科技平台,开始出现洗牌。

裁员、倒闭、爆仓已经不算行业的新鲜事,而危机进一步波及了合作的银行。

相关律师事务所人士透露,今年他们经手的助贷机构倒闭中,上亿的机构就有五六家,“目前最大的一家机构,已经明确损失了6亿元。”

一家城商行的风控负责人陈珊透露,半年前,和他们合作的一家助贷机构倒闭,“留下的烂账,现在都没处理完”。

助贷机构的倒闭,对银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。

首先,就是资金受损。兜底模式尤其明显。

“很多银行就是相信金融科技公司的信誉,没有对底层资产进行风控,一旦后者跑路,这些本该兜底的资金,就全部变成了坏账。”和树称。

和树还发现,很多助贷机构存在自融的问题。

他们在和银行合作时,伪造借款人,直接将资金挪为己用。

一旦这样的公司跑路,银行的资金将直接损失。

陈珊就透露,上述事件给他们带来了上亿的坏账。

第二点影响,就是后期的善后和催收。

在助贷业务过程中,银行没有直接跟借款客户接触,助贷机构的倒闭,必然会影响逾期贷款的催收。 

陈珊称,这上亿坏账,已折磨她整整6个月。“催收的时候,我们连对方的电话都不知道,只知道姓名、身份证号和放款的银行卡号。”

因为早期风控完全由助贷公司承包,他们甚至没有留存完整的数据库。

“等着对方把肉喂到嘴巴里,这就是懒惰的下场。”陈珊称。

此外,在有消费场景的助贷业务中,对借款客户的服务可能是后置的,比如教育分期、长租公寓。

而助贷机构倒闭后,就没有人为借款客户服务了,“在这种情况下,谁还会愿意还款?”

第三点影响,就是“人事”。

陈珊称,这笔坏账,直接让银行的一位副行长被“拿掉”。

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风控团队,也全部被开。陈珊再来接任,处理这个烫手山芋。

“在银行体系中,所有的事件都会找到一个责任人,然后让他为这起事件负责。”陈珊称,所以很多银行领导保守,也是有原因的,不求出彩,但求无过。

助贷机构开始变得不那么靠谱之后,银行对合作已开始迟疑。

而寓见爆仓事件,对银行业更是触动不小。

这将导致双方合作越来越困难,两者的关系,也从冷却期,开始进入冷冻期。

因此行业才将其视为“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
04 标准提高

助贷机构的洗牌,是否会将风险大规模扩展到银行?

和树认为,也不会如此严重。

去年银行放贷120万亿,其中和金融科技合作的助贷模式放款,“保守估计也就万亿”。

这其中,BAT这种顶级大机构占到了八成,剩下的二成才是小机构的。

也就是说,保守估计,也就2000亿资金可能存在风险。 

这么小的体量,不会产生巨大的危机风暴,当然,也不能小觑小的风险。

金融常常就是多米诺骨牌游戏,风险的传导性不可忽视。

“以后的合作,将越来越难,银行的标准会越来越高。”赵峰称。

多位银行风控的负责人透露,他们最近都将“谨慎选择助贷机构”。

目前,他们提供了三个挑选的标准。

首先,是看助贷机构的背景。

“最好是BAT等巨头,最次也要是知名的金融科技公司。”和树称,股东背景也是他们重点考虑的,“看是否有兜底的能力”。

其次,是看合作伙伴。 

是否搞定过其他大银行,是否有经典的合作案例,包括合作案例的逾期数、催回率,都要核查。

最后一个标准,就是对底层资产的调研和风控能力。 

“平台本身实力,是征信的一部分,但是,从来没有大而不倒的神话,再好的平台都可能出现风险,所以,根本上还是要看底层资产是否优质。”和树称,这才是金融合作的核心。

而在合作模式上,银行也会坚持“自己再进行一次风控”“不让对方碰钱”等原则。

如此看来,金融科技未来的马太效应,将非常明显。

巨头越发强大,小平台生路全无。 

但和树对此也比较乐观,他认为,一些技术实力不太行的平台,可以考虑只变成银行的获客渠道。

“银行也会将一些服务外包,比如代发信用卡的渠道。”和树称。

小平台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,然后专注做好。

一家公司只承担一个非常细小的工种,也会活得不错。

银行和助贷机构的蜜月期已经结束,那些野蛮的合作模式,已难以为继。

银行提高风控水平,深入调研,而助贷机构不去“碰钱”,专注技术。

金融正在进入一个“精密分工”的时代。
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)

【来源:一本财经         作者 :零和、米格
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先行资讯网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newslatitude.xqcode.net/kj/40.html